近日,电气工程学院2022级本科生石昕在熊国江教授指导下,以第一作者身份在能源领域国际著名期刊《Energy》(中科院一区Top,影响因子9.4)发表题为《Auxiliary population-assisted differential evolution for multi-area economic dispatch considering valve point effects》的研究论文。该成果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首篇由本科生担任第一作者的SCI一区论文,标志着学院在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该项发表在《Energy》上的研究针对电力系统经济调度中的关键技术难题——阀点效应,提出了一种基于辅助群体差分进化算法的创新求解方法——AP-LSAHDE-RSP。阀点效应是火力发电机组运行中的特有现象,会导致机组耗量特性曲线非凸不连续,给电力系统经济调度带来巨大挑战。该研究成果有效解决了多区域经济调度中因阀点效应引发的优化难题,显著提升了系统的经济性与稳定性,为复杂电力系统的优化运行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石昕自2023年10月加入熊国江教授课题组后,便开始了他的科研探索。初入科研领域时,他面临着诸多困难:专业文献阅读障碍、编程语言不熟练、电气工程基础知识不足等问题。为了克服这些困难,他坚持每天阅读最新文献,利用课余时间补充专业知识,常常在实验室工作到深夜。论文撰写阶段更是充满了挑战,在熊国江教授的指导下,石昕对论文进行了十余次重大修改。从最初的框架构建到最后的语言润色,每一次修改都是一次提升。“终稿和初稿已经完全不是一个模样了”,石昕在回顾修改过程时这样说道。2025年新年前夕,经过精心打磨的论文终于投往《Energy》期刊。
然而,更大的挑战在两个月后到来。论文收到了多位专家共计94条修改意见,如此大量的修改要求在国际期刊审稿中极为少见。面对这一严峻挑战,石昕没有退缩。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电气工程学院的实验室再次见证了他的坚持与努力。他针对每条意见都进行了深入分析和实验验证,撰写了长达70余页的回复意见,用扎实的数据和严谨的论证逐一回应审稿人的关切。经过两轮严格的修改和补充实验,论文最终在2025年6月3日被正式接收。
贵州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历来重视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本科生导师制、科研项目资助、实验室开放项目等多种形式,为本科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提供全方位支持。石昕同学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了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性,也为广大本科生投身科研创新树立了优秀榜样。